魏晋时期,若说那位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若能起死回生,他恐怕得从坟墓里跳出来,狠狠地给自己的儿子、孙子乃至重孙们狠狠扇上好几个耳光。兄弟间的争斗本就令人羞愧不已,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亲儿子曹丕竟然极度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甚至不惜用尽各种手段想要杀掉他。这样的家庭还能算正常吗?不出几年,曹家便被司马家族连根拔起,最终一蹶不振。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尽管史学家们一再提及曹魏兄弟间的这些争斗,却依旧未能挽救曹魏的衰败。最后连皇帝曹髦都惨遭司马家重臣刺杀,凄惨结局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曹丕与曹植之间那段复杂纠结的矛盾。在那个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细细品味其中的悲凉,更让人感叹命运无常。
展开剩余85%这场兄弟之争的导火索之一,是因为一次曹丕看到两头牛打架的景象,竟与自己的亲弟弟曹植起了冲突。曹植,曹操的第三子,自幼便是才华横溢的典范。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也与他有关。古人难以测量大象的重量,年幼的曹植却机智地让大象登船,通过测量船只下沉的深度,再用同等重量的石头填满船舱,最后称石头的重量来推算大象的体重。
虽然如今我们并不确切知道曹植到底是在何处称象,毕竟河南古称“豫”,虽有象的踪迹,但到了三国时代早已绝迹,唯有云南西双版纳附近的蛮王孟获才可能见过大象。可以想见,年幼的曹植不大可能走那么远去专门称大象。尽管这一成语有不少漏洞,但它仍生动地体现了世人对曹植才智与诗才的敬仰。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曾盛赞他“天下文华共一石,曹植曹子建独占八斗”,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更是赞美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据传,曹植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对他的期望极高。十五岁时,曹植便被赋予重任,随父征讨海贼管承,父子并肩作战,感情日益深厚。曹操更是发现曹植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出口成章,诗才甚至不亚于自己,有时还让曹操怀疑这些诗作是否出自老儒生之手。更令曹操欣赏的是,曹植从不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生活中简朴低调,不好大喜功。曹操几乎视他为另一个自己。
这也让其他儿子极度嫉妒,曹操甚至流露出想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可当曹操去世时,曹植痛哭流涕,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也面临着曹丕无情的威胁。我们耳熟能详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七步诗,就是曹丕逼迫曹植在七步内作诗的典故。若诗作不成,曹植便要被斩首。在生死压力下,曹植泣血写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
曹植的才华最终也成为他悲惨命运的根源。《太平广记》第一百七十三卷记载了曹丕对曹植的残酷对待,其中讲述曹丕逼曹植作“百步诗”的故事,尽管这故事多半夹杂神怪色彩,真实性存疑,但依然反映出曹丕对弟弟忌惮至极。
故事中,某个晴朗无云的日子,曹丕邀请曹植出游,心里却盘算着如何害弟弟。途中见两头牛激烈争斗,最终一头牛跌入井中死亡。曹丕便以此为题,勒令曹植在百步内作诗,且不可提及“牛”“死”字,也不能明说二牛争斗,否则斩首示众。
曹植虽陷绝境,仍以卓越才华作诗应对。诗中没有出现“牛”字,没有提“死”字,含蓄而深刻地描绘了争斗与悲情。曹丕看后既惊且怒,却无可奈何,只能哆嗦着指着曹植。
这首诗意蕴悲凉:昔日两者同道而行,头顶锋利骨骼,行至水潭之畔,爆发激烈冲突。一方终败,坠入土穴,非因力弱,而是因手足情深,无法全力以赴。曹丕因此感到尴尬,却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现代学者认为,《七步诗》多半是后人杜撰,《百步诗》的出处《太平广记》又充满奇异故事,真实性难以确认。实际上,曹丕虽有机会杀曹植,却未曾下此狠手,更多是内心复杂所致。
曹操生前曾重用曹植,任命他守邺城,辅佐丁仪、杨修等重臣,表现出极大信任。可一次关键战役中,曹植醉酒误事,未能及时解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令曹操心寒,最终决定立曹丕为继承人,曹植则被逐渐边缘化。
曹丕则凭借司马懿、吴质等大臣支持,成功即位。虽然兄弟关系紧张,但并未激化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曹丕虽然“心眼儿小”,但也懂得克制。夺嫡之争本是血腥残酷的宫廷斗争,哪怕是骨肉亲情也难逃磨灭。曹丕甚至对曹植保留一丝“面子”,没有像李世民对李建成那样残酷。
若非如此,曹植何必屡屡作诗留名?为何不被一纸罪名斩杀?曹丕若狠下心来,暗杀曹植的手段何其多,不必苦苦逼他作诗。曹植年纪轻轻离世,后世诸多典故或真或假,也都因此流传开来。
设若你为皇帝,亲弟弟在你登基时穿孝服站立,难免心生怒意;然而曹丕对曹植并无杀意,反映出他内心尚存兄弟情谊。黄初六年,曹丕虽不允许曹植回京,却亲自到封地探望,并增封户口助其安度晚年。次年曹丕病逝,若兄弟间早已断绝,这份关怀绝无可能。
这证明,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他们之间仍然存在。曹植嗜酒成性,曾从太子降为侯爵,多次因酒误事受贬。曹丕虽心有警戒,但仍在其恢复王爵时,赐下深情诏书,言辞真挚,强调骨肉之亲不可割舍。
不过,曹丕清楚弟弟的威胁,坚决限制其权势,不允许其染指朝政。曹丕死后,曹植势力无法复兴,曹丕之子曹睿严防其扩张,频繁调换曹植封地,以防他聚集力量。
曹植这一生,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太和六年(公元232年)病逝,年仅41岁,和曹丕一样短命。历史告诉我们,曹丕与曹植并未走到必然的生死对决,曹丕甚至对曹植算得上仁义。
换句话说,若非出身曹家皇族,这对兄弟或许一生亲密无间,合作无间,也不会有这么多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如今两人皆早逝,只能叹息:生在帝王之家,真是无尽的悲哀。
发布于:天津市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