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皇家海军传来喜讯,号称实现了重大突破,他们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演习中达成了24小时内连续出动16架次F-35B战斗机的成就。听起来似乎不错,直到你看到另一个数据。
就在几个月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观测记录显示,中国海军的辽宁舰在西太平洋的一次对抗演练里,单日舰载机起降达到了80架次。三天下来,总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架次,旁边的山东舰也不甘示弱,三天完成了120架次。
这么一对比,英国人引以为傲的飞跃,瞬间变得有些尴尬。这个数字,仅仅是辽宁舰峰值的五分之一。这艘六万吨级的航母,怎么就把效率搞成了这样?
问题得从设计图纸上找。当初英国皇家海军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设计上,做了一系列看似精明实则后患无穷的选择。为了省钱,也为了沿用过去的操作经验,他们放弃了蒸汽弹射和拦阻索,一门心思扑在了F-35B的垂直起降上。
这东西听起来很酷,用起来却麻烦得很。F-35B垂直降落时,甲板上的一大片区域都得清空,起飞作业只能干瞪眼等着。这就好比一条双车道,硬生生被降落的飞机堵成了一条道,还是单向的。
更要命的是甲板布局。独特的双舰岛设计,却没有配备斜角甲板。这意味着起飞和降落无法同时进行,一架飞机要下来,整个起飞流程就得暂停。而中国的辽宁舰和山东舰,沿用的还是苏联时期的斜角甲板设计,这个看似老旧的设计,却能让起飞和降落互不干扰,甲板调度效率天差地别。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现在才真正显现出来。
当然,英国人自己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个天大的问题。他们的航母,从设计之初就没打算单打独斗去应对什么高强度的海空对抗。它的定位,是在北约这个大体系里,跟着盟友们执行一些中低烈度的任务,比如地区巡航,或者反潜。
所以在护身军刀2025演习里,我们看到更有趣的一幕是,英国指挥官强调他们可以利用日本加贺号、美国美利坚号来起降战机。这话说白了,就是自家甲板不行,就多蹭蹭朋友家的。这种体系内作战的思路,自然不会去追求单艘航母的极限出动能力。
而中国的航母发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辽宁舰和山东舰虽然基础设计源自苏联,但中国海军通过近乎严苛的高强度训练,硬是把作业流程摸透、优化,把效率给压榨了出来。这才有了日本防卫省那句中国航母舰员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训练水平的评价。
如果说辽宁、山东两舰和英国航母之间还只是效率鸿沟,那么即将登场的福建舰,则会把这个鸿沟彻底拉扯成代际差距。
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一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外界评估其24小时内能出动大约180架次的固定翼舰载机。这个数据,已经逼近了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八成水平。电磁弹射让舰载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和打击威力不可同日而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数量差距,而是作战效能的全面碾压。
所以,英国航母在太平洋的这次展示,更像是一个老牌海军强国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写照。有限的预算,对盟友体系的深度依赖,以及技术路线上的保守,共同捆住了它的手脚。而大洋彼岸,一个新的海军强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航母的战斗力。
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